html模版日本遺孤自費出書《何有此生:一個日本遺孤的回憶》
人民網北京8月3日電 由三聯書店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何有此生:一個日本遺孤的回憶》新書發佈會近日舉行。

2015年4月,73歲的日本老人中島幼八在日本自費出版回憶錄《何有此生》,這花掉瞭他一年的養老金。中島是一名日本二戰遺孤,他希望通過這本書,讓那些長期誤解中國人的日本同胞瞭解中國人的善心。該書中文版《何有此生:一個日本遺孤的回憶》已由三聯書店旗下生活書店出版,這傢在抗戰中起到過重要作用的老牌出版社,在抗戰勝利70周年之時,用一部奇特的個人史,書寫瞭一段被遺忘、被抹去的歷史。

“闖關東”的日本平民與四千名二戰遺孤

1936年,日本關東軍制定瞭“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大批日本的農業貧民源源不斷地湧入中國東北,稱為“日本開拓團”。中島幼八的父母也被歷史的車輪裹挾著來到中國,成為日本人“闖關東”的一份子。

1945年日本戰敗,中島幼八的父親中島博司也被征兵不歸,當年冬天食物匱乏,中島剛出生的妹妹不幸夭折,他的生母便在一個寒夜把餓得奄奄一息的中島托付給瞭中國小販老王。老王用擔子挑著熟睡的中島挨傢挨戶尋找好心人。“這個小生命多可憐!我來養。”一位名叫孫振琴的中國農婦二話沒說收留瞭他,盡管她知道這孩子是日本侵略者的後代。

中島的生母在被遣返前,想把他帶回日本﹔然而,此時年幼的中島已經與養父母建立瞭深厚的感情。生母與養母爭執不下,村長隻好把中島放在中間,兩位母親各自站開20米,讓他自己決定去留。中島搖搖晃晃走向瞭養母,開始瞭他在中國長達13年的遺孤生涯。

像中島幼八這樣,被遺留在中國、並被中國人民撫養長大的日本孤兒,稱為日本二戰遺孤,總人數在四千人以上,其中九成以上集中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他們從日本平民,淪為戰爭孤兒,卻由同是戰爭受害者的好心中國人撫養成人。他們中的大部分,回國後把中國當做自己的故鄉,不見容於日本社會。中島寫就的《何有此生》,以自己的故事向世人揭開這段充滿矛盾的歷史。

一位養母三位養父的恩情

中島幼八的身世,可謂不尋常,背井離鄉、流離輾轉,看起來似乎不幸,卻“在每一個節骨眼兒上都充滿瞭幸運的因素”。

食物匱乏的1945年,中島奄奄一息。養母給中島按摩腹部,將食物嚼碎後喂給他,寸步不離地看護左右,終於使中島漸漸恢復瞭元氣。中島說:“養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瞭我這個侵略者的孩子。”

之後的13年裡,孫振琴和三個養父如接力賽一般,將中島養大。中島在書中詳細記述瞭他的三個養父。第一個養父叫陳玉貴,一個樸實的東北農民,打長工為生,一直將他視若己出,疼愛有加,但在中島8歲時因病去世。養母帶著中島,改嫁第二個養父李希文,12歲那年,中島染上重病,李希文用牛車拉著他,費盡周折尋醫問藥。第三個養父叫趙樹森,是賣苦力的駝背碼頭工人,每個月給他15塊生活費,供他上學。多年之後,中島才知道,第三位養父與養母結婚多年,卻從沒有在一起生活,之所以結婚,是養母希望給中島一個戶口,讓以後的日子過得更順利一些。

關於趙樹森的更多故事,是中島長大回到日本之後才知道的。一次,他被朋友叫去為歸國的戰爭遺孤翻譯傢信。打開信封,掉出養父趙樹森和他的日本養女一傢的照片。原來,早在收養中島之前,趙樹森曾在東北一戶日本人傢當長工。戰敗後,男主人被送到西伯利亞,女主人病亡,留下3個兒女。大兒子跑出去給人當苦力。趙樹森幫著埋瞭女主人,把才3歲的小兒子送給附近沒有孩子的人傢,把女兒收為公寓廁所臭味養女。中島這才知道,自己無兒無女的趙樹森,曾經養育過兩個日本傢庭的遺孤。這個身體佝僂的“趙駝背”,成為中島心中永遠的英雄。

村裡有玩伴,學校有同學,他和中國的其他孩子一起頑皮、一起讀書。老師們的教學風格各異,但都認真負責,村裡還有顏爺爺這樣的“鄉紳”給他講講傳統文化……村裡十五個日本遺孤的孩子,都受到很好的對待。不僅如此,當地政府還有對日僑的保護措施,教育民眾不要歧視日僑。少年中島幼八在班裡第一批加入瞭中國少年先鋒隊,戴上瞭紅領巾。

中島說:“養育之恩大於生育之恩。”這些普普通通的中國人民,與中島沒有半點血緣關系,卻讓中島感受到在那個艱苦年代的愛意。他因此更加熱愛中國,熱愛中國人民,以至於身在日本的母親多次召喚也不肯“回國”。

回日本,“不受待見”的中日友好工作

1954年,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在馮玉祥將軍的夫人李德全女士率領下訪問日本,中島的母親向李德全女士說自己還有一個兒子在中國,懇求代為尋找。李德全女士回國後,通過各種渠道多方查找,數年之後在牡丹江找到瞭16歲的中島幼八。

政府工作人員面對面告訴中島,生母希望他回日本。平時?腆的幼八也堅決地拒絕瞭:“如果把我拉上火車,也要跳車跑回來。我絕不回日本。”中島亦師亦友的老師梁志傑待他如兄弟一般,不僅教給他學問、體貼他的生活,其見義勇為的高尚品德也成為幼八的榜樣。梁老師站在“為中日友好做貢獻”浴室臭味原因的高度勸幼八回歸日本,幫助他做瞭人生的最大決定。

1958年,在決定回國之後,中島幼八更是得到瞭無數人的幫助。留在中國的寺島悅子熱心地居間聯絡,各級機關都熱情地幫助這個16歲的日本少年辦各種歸國手續,寧安縣公安局還派一名民警送他到哈爾濱,……終於登上瞭一歲時來中國的同一艘船——白山丸。中國人在中島回國前的最後一刻,仍給予瞭中島以極大的尊重和禮遇。

然而,回到日本後的中島,遇到瞭自我認同的困境。一直以來以中國人自居,向周邊同胞宣揚中國人的友善,卻時常遭到冷遇。許多日本人不願意相信中國人的友善,也不願提及那段慘痛的歷史。不過,中島幼八憑著在中國養成的堅毅、正直的性格,很快地適應瞭新的生活,完成學業,並始終實踐著自己終生為日中友好而努力的人生理想。1966年,他放棄高薪職位,進入經常發不出工資的日本中國友好協會總部事務局,全面投身於恢復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群眾運動,堅持與日本右翼勢力的鬥爭,甚至因此多次遇險。近年來,日本媒體總是抹黑中國,導致日本人對中國有很多誤解和懷疑,中島對此深感憤怒。中島意識到,他自己所親歷的這段應該被銘記的中日交往佳話,在日本國內卻鮮有人知。由此,他萌發瞭寫書的念頭,“像我這樣的戰爭遺孤一共有3000多人,不少已經離世,再不寫就來不及瞭。”中島說,“我寫的都是最樸實的中國老百姓。他們自己也很窮苦,他們收留我,沒有私心,就是善良。”

要用真實的故事駁斥“中國威脅論”

“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人民以德報怨,幫助百萬日僑重返傢園,把數千名日本戰爭遺孤撫養成人,顯示瞭中國人民的博大胸懷和無疆大愛。”國傢主席習近平今年5月在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會時如是指出。

曾經遭受日本帝國主義殘暴侵略的中國人民去收養敵人的孩子,如今的我們想象不出當時的中國人父母內心究竟經歷過怎樣的心理鬥爭,隻是感動於70年前糾結痛苦後做出的決定裡閃爍著的溫暖的人性光輝。

“謝謝,中國!”

這是這位七十三歲日本老人的肺腑之言。這位身世坎坷的老人,一生深深厭惡戰爭,也深深感激著中國。

提起共同社曾報道說戰爭遺孤在中國受過虐待一事,中島就十分氣憤:“這哪有的事,當時我們村裡15個日本遺孤,村裡人對我們都很好。有個孤兒一次被小學同學罵瞭句‘小日本’,當地政府還特意發通知讓學校開展教育,不要歧視日僑。”中島回憶說,中國政府一直區別對待軍國主義和普通日本人,“把我們也當成軍國主義受害者,在政策上予以特別關照”。

“日本媒體總報道中國這不好,那不好,如今90%的日本人對中國沒好感,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時正好相反。”中島擔憂地說,“連很多日中友協的老朋友對中國的感情也有瞭變化,開始懷疑中國”。

為瞭為數千名日本遺孤記住這段中日交往的歷史,退休後的中島幼八開始撰寫自己的回憶錄,並以日文和中文兩種文字書寫。他說,“我曾在日中友協工作,知道光喊口號不行,必須用真實的故事打動人心。通過書裡的具體形象,讓日本老百姓知道中國人實在、熱情、心善,他們就不會相信什麼中國威脅論。”

自費出版的回憶錄,引發日本主流媒體關註

書,幾年前就寫好瞭,卻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2015年,中島決定花費100多萬日元(相當於他一年的退休金)自費出版瞭這本回憶錄。因為沒有銷售渠道,他就找到傢附近的書店。店主中村德義最初隻讓留一本試試,第二天一早卻主動打來電話:“昨晚一宿沒睡把書看完,被深深感動”。中村通知公司旗下幾傢書店在店鋪顯眼處推廣此書,一下子賣出瞭170多本,成為該店最佳暢銷書。中村德義說,他賣的不是書,是“感動”。中島已經成傢的女兒也在社交媒體上幫忙推廣此書:“沒有中國養父母就沒有我父親,也就沒有我們。”

後來,此書開始受到日本主流媒體的關註,《朝日新聞》6月10日刊登一篇題為《遺留孤兒出書獻給中國恩人》的報道,“《何有此生》飽含深情,傳遞出中國人的溫暖”。

目前第一版500本已經售罄,“第二版加印瞭1000本,”中島笑著說,“多一個讀者,就多一個日本人懂得中國人的善心”。他也收到瞭不少讀者來信,信中說,“中國人太善良瞭,很感動”、“重新認識瞭中國人”……

最近有日本導演聯系中島,希望把這個故事拍成紀錄片。除瞭出書,他還將受邀去大學演講,以親身經歷向日本年輕人講述中國人的恩情。

“其實,日本老百姓也很善良,善良的人也要有主見。國內出現一撮軍國主義分子,大傢隨大溜的話,整個國傢都成瞭軍國除大樓浴室異味主義。”中島說,今年正值戰後70周年,“安倍現在著急推出安保法案,不反省歷史和戰爭。我的書也是戰爭受害者的故事,有一定現實意義。”

現在,除瞭媒體的採訪、關註,還有大學邀請中島幼八去做講座……老人感慨:“一個腦袋一個身子不夠用啊!”

戰爭離我們遠去瞭,但戰爭帶來的傷痛,卻在這個73歲的日本老人身上做瞭最集中的展現。中島幼八親身經歷並見証瞭歷史,以戰爭受害者的身份敦促日本政府反省侵略戰爭。何有此生?他用50年的人生,報答中國人15年的養育之恩,也唯願日中兩國永遠友好下去。(楊勇)

內容簡介:

他是一名“老日中”,即日本的日中友好活動傢。

他曾與唐傢璇同場做過翻譯。唐傢璇主動介紹他說:“中島先生長期從事日中友好工作。”

他始終對中國懷抱感恩之心,願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中日兩國友好做見証。

中島幼八,曾作為日本遺孤在中國生活十五年。一歲即隨父母來到中國東北牡丹江省寧安縣。戰後,他沒有隨親生母親返回日本,而是憑著自己的意願,和中國的養父母一起,度過瞭典型的中國北方農村的童年生活。他的養母和養父都是勤勞淳樸的中國農民,這塑造瞭中島幼八樸實堅毅的性格。十六歲回到日本後,中島幼八憑著這種性格成功地適應瞭日本社會,並始終實踐著自己終生為日中友好而努力的人生理想。

作者簡介:

中島幼八,1942年生於東京三田。一歲時全傢移居中國東北,抗戰勝利後由中國養父母撫養長大,1958年回國。1966年進入日本中國友好協會總部事務局,主要從事翻譯工作,全面投身於恢復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群眾運動。之後也一直從事日中翻譯工作,為兩國的交流服務。六十九歲退休,七十歲開始撰寫回憶錄《何有此生》,完成日中兩個版本。

F459562A3002E721
arrow
arrow

    kx6x8rg75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